close
斯里蘭卡與印度—從互相侵略到關係緩和
【前言】

斯里蘭卡有「印度洋上的明珠」美譽,風光秀麗,終年繁花似錦,難怪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勃羅稱讚斯里蘭卡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島嶼」。

除了是避暑度假的天堂外,斯里蘭卡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相當豐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各地神秘的印度教神廟以及風格獨具的清真寺和教堂等等,充分反映了斯里蘭卡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厚重的文化底蘊。

本書從地理、社會、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對斯里蘭卡做了簡明的介紹,引領讀者走進斯里蘭卡,了解斯里蘭卡,認識斯里蘭卡,喜歡斯里蘭卡。

與印度的關係—從互相侵略到關係緩和

從地質結構上說,斯里蘭卡島是印度德干高原的延伸;從地理位置來看,印度是唯一與斯里蘭卡接近的國家,兩國雖然被保克海峽所隔,但最近距離只有幾十公里。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加上印度的領土面積、人口、經濟實力諸方面都比斯里蘭卡強幾十倍,而且斯里蘭卡兩個主要民族僧伽羅族和泰米爾族都來自印度,因此印度對斯里蘭卡的歷史、文化、經濟和政治都有重大影響。

從種族上說,斯里蘭卡主要的民族—僧伽羅族、泰米爾族和一部分摩爾人都來自印度。一般認為,斯里蘭卡的文化是印度文化的一個分支,其社會結構、農業經濟、政治制度也都源於印度。

歷史時期

由於印斯地理位置相近,兩國交往頻繁。佛教在公元前3世紀由印度傳入斯里蘭卡,印度教則隨着泰米爾人從印度移居斯里蘭卡而得以流傳。不僅如此,僧伽羅人和南印度泰米爾人兩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王室通婚對於僧伽羅人的民族形成也產生重大的影響。歷史上,兩地統治家族通婚是很普遍的現象,以致一些僧伽羅王國的國王、王子的血統往往很難確定,如被認為斯里蘭卡歷史上最偉大的僧伽羅國王波羅迦羅摩巴忽一世(Parakramabahu I)及康提末代國王斯里‧維迦羅摩拉賈辛格(Sri Vikrama Rajasinha),都不是純粹的僧伽羅人,他們都有南印度泰米爾人的血統。斯里蘭卡文化雖然源於印度,但它卻不是印度式的,而是具有僧伽羅民族的特徵。例如,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後,經過長期流傳,佛陀教義作為一個組織完整的宗教學說並未受到很大的損害;而在印度,佛教早已衰亡,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教。又如,斯里蘭卡的古代建築和雕刻與印度的不同,康提舞蹈與印度舞蹈有很大的區別,都具有明顯的僧伽羅民族的特徵。

由於斯里蘭卡靠近印度南部,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斯里蘭卡與印度的關係主要就是與南印度的關係。在古代,南印度的泰米爾諸王國(朱羅Chola Dynasty、潘迪亞Pandyan Dynasty、哲羅Chera Dynasty等)與斯里蘭卡的僧伽羅王國為了爭奪在印度南端的霸權經常引起戰爭,斯里蘭卡因而經常遭到泰米爾國家的入侵。有時流亡南印度的僧伽羅王室貴族為爭奪王位會尋求南印度某個國家的支持,也導致南印度國家的侵略,僧伽羅王國亦會因與南印度某個王國結盟而招致其他泰米爾王國的不滿。「登上僧伽羅島(即斯里蘭卡島),登陸緬甸和爪哇島,猛虎旗(朱羅王國國旗)、鯉魚旗(潘迪亞王國國旗)迎風飄揚,耀武揚威,我們的祖國。」這是印度著名現代泰米爾詩人巴拉蒂(Chinnaswami Subramania Bharathi)在《泰米爾納德頌》中的詩句。顯然詩人是把南印度對外國的侵略作為自己國家的光榮歷史來歌頌,從中也可看出南印度經常發動對斯里蘭卡的戰爭。

學界認為,僧伽羅人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從印度北部移居斯里蘭卡島,建立了僧伽羅王國,創造了先進的水利文明。據斯里蘭卡傳統編年史《大史》和其他史料記載,南印度泰米爾人最早對斯里蘭卡的入侵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因此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南亞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中,印斯兩國之間有着傳統的友好關係和密切的往來,但兩國互相侵略是歷史中都存在的史實。時至今日,這種關係和斯里蘭卡對印度的戒心依然存在。

1948年至1974年—印度泰米爾勞工國籍、卡恰帝武島主權問題

印度泰米爾種植園勞工(也稱「印度泰米爾人」)國籍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18至19世紀,英國殖民者為了在斯里蘭卡發展種植園經濟,從印度招募了大批泰米爾族勞工。1948年和1949年,斯里蘭卡政府針對種植園勞工頒佈了有關國籍的法律。斯里蘭卡方面認為,根據這些法律,泰米爾勞工來自印度,其斯里蘭卡國籍將不被政府承認。而印度方面認為,他們世代生活在斯里蘭卡,應該是斯里蘭卡人。雙方也不願意接收這近百萬人口,於是他們成為無國籍的人。為了解決這些勞工的國籍問題,斯里蘭卡政府與印度政府進行過多次協商,都沒有取得成果。

卡恰帝武島(Katchatheevu)的歸屬問題也是兩國之間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該島位於斯里蘭卡本島北部海域,是一個方圓不足一英里、無常住居民的小島。長期以來,出海捕魚的漁民把它作為落腳點,而印度的非法移民則把它當作進入斯里蘭卡的一個落腳點。島上建有基督教堂和聖安東尼教堂,斯里蘭卡北部和南印度的羅馬天主教徒把這裏當作聖地,在這裏舉行宗教儀式。印度和斯里蘭卡都聲稱對該島擁有主權,而且都有自己的依據。斯里蘭卡政府認為,根據過去印製的地圖以及葡萄牙人和英國人統治時期卡恰帝武島歸斯里蘭卡管轄,其宗教事務一向由賈夫納基督教會管理的歷史事實,它是斯里蘭卡的領土。印度則說,兩國獨立前這個島嶼一直是當時馬德拉斯省(Madras)的拉姆納德王公的一個領地,而且曾於1948年由馬德拉斯省政府接管,因此該島屬於印度。

1968年,印度將其領海延伸12海里。1970年,斯里蘭卡也將自己的海域擴大了12海里。這樣在保克海峽(Palk Strait)一帶海域,兩國的領海相互重疊。1974年4月27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訪問斯里蘭卡,承認斯里蘭卡對卡恰帝武島的主權,並利用這個機會提出了劃分兩國海上疆域的措施。1974年6月,兩國簽署了《保克海峽至亞當橋領海協定》。根據該協定,兩國在這一地區的領海分界線從保克海峽的佩德羅角東北方18海里處延伸至亞當橋,卡恰帝武島位於斯里蘭卡的邊界一方,因此屬於斯里蘭卡。協議還就航行、捕魚和海洋資源開發等做了規定。

1976年3月,兩國又簽訂了《馬納爾灣和孟加拉灣領海劃界協定》。協議規定,從兩國海岸線向外延伸320公里為各自經濟區,如果兩國經濟區重疊,則以中線為界,即以兩國海岸的等距離為邊界。作為過渡性措施,印度政府同意在三年內允許斯里蘭卡在原有範圍內在科摩林角外的瓦茨灣捕魚,但必須接受印度的檢查和限制,在印度可能以勘探石油或其他礦產資源為理由劃定的水域內也要受到限制。同年11月,兩國政府同意把馬納爾灣的領海邊界延長至印度、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三方交合點。這樣,兩國間有爭議的領海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獨立以後,印度和斯里蘭卡經過長期協商,終於妥善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泰米爾勞工國籍問題和領土歸屬、領海劃界爭端等問題。印度在卡恰帝武島歸屬問題上向斯里蘭卡作出讓步,這在印度與鄰國領土爭執中實屬罕見。印度與中國、巴基斯坦等鄰國都存在邊界問題或其他問題,但印度不但沒有任何讓步,反而挑起邊界戰爭。印度與這些國家的邊界問題沒有解決,卻與斯里蘭卡解決了這問題,說明了兩點:一是印斯關係在80年代以前較印度與其他鄰國的關係好,二是在班達拉奈克夫人執政期間(1960С1965, 1970С1977),印斯關係較統一國民黨執政時要好。簽訂於1964年和1974年的種植園工人國籍問題的兩個協議,簽署於1974年和1976年的兩個領海劃界協定,這正好是班達拉奈克夫人執政時期,說明她主政下的政府在對印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雖然種植園工人的國籍問題最終解決是在1986年,但這個問題早在1974年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和原則。

1974年至2009年—印度核試、介入斯里蘭卡內戰及雙方關係緩和

 

70年代中期,印度開始進行核武器試驗。斯里蘭卡感到壓力,因此改變了其印度洋為和平區的立場,改為支持巴基斯坦提出的建立印度洋無核區的建議,引起印度的不滿。1974年聯合國政治委員會討論這個問題時,兩國立場發生衝突。斯里蘭卡迫於壓力,採取折衷態度,既贊成印度洋為和平區,又不反對印度洋為無核區。為了抵消印度在南亞地區的絕對優勢,斯里蘭卡採取了與區域以外國家發展關係的策略。

80年代開始,印斯兩國關係經常出現緊張的情況,其重要原因就是印度干涉斯里蘭卡獨立解決本國的民族政策和支持泰米爾的反政府武裝活動。 在50至60年代,即尼赫魯執政時期,印度沒有公開干預斯里蘭卡民族問題。到了70至80年代,即英迪拉‧甘地和其子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執政時期,印度加大了對斯里蘭卡的干預力度。1983年7月的民族衝突發生以前,印度政府就對斯里蘭卡泰米爾人的處境表示同情,並關注島上事態的發展。英迪拉‧甘地曾經說過,不會對泰米爾人遭受不公平對待袖手旁觀。衝突發生後,印度便採用實際行動支持泰米爾人。印度允許斯里蘭卡泰米爾武裝組織利用印度領土作為反政府活動的後方基地和訓練基地,並向他們提供武器和財政等方面的支援,引起斯里蘭卡政府的極大不滿。斯里蘭卡政府想從南亞區域以外國家獲得支援,遭到印度的堅決反對,印度聲稱它不能允許區域外任何國家介入南亞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

1985年5月,印斯兩國首腦在新德里會晤,商議斯里蘭卡政府與泰米爾組織談判事宜。同年7月,斯里蘭卡政府和泰米爾組織的代表在不丹首都辛布舉行談判。由於雙方立場相左,加上印度偏袒泰米爾組織,談判維持了一個多月就以失敗告終。此後斯里蘭卡政府軍向泰米爾武裝組織發起三次大規模攻勢,攻陷了泰米爾武裝組織在北部沿海地區的主要基地。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申明反對斯里蘭卡政府採取進一步軍事行動,並威脅如果斯里蘭卡政府不採取比較溫和的態度,將會產生可怕的後果。印度還在國際上製造輿論,對斯里蘭卡政府施加壓力,例如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會議上,印度通過阿根廷提出了一項譴責斯里蘭卡侵犯人權的決議草案。

1987年7月29日,拉吉夫‧甘地總理訪斯,與斯里蘭卡總統賈亞瓦德納(J. R. Jayewardene)會談,最後簽署了旨在結束斯里蘭卡民族衝突的《為在斯里蘭卡建立和平與正常秩序的印度—斯里蘭卡協議》(簡稱《印斯和平協定》,Indo-Sri Lanka Peace Accord)。次日,根據協定印度政府派遣維持和平部隊進駐斯里蘭卡泰米爾人聚居的東部和北部地方。 協定的簽署引起了斯里蘭卡僧伽羅人的抗議浪潮。他們認為印度軍隊進駐斯里蘭卡嚴重損害了斯里蘭卡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印軍不是維和部隊,而是「佔領軍」。7月30日上午,拉吉夫‧甘地舉行告別儀式,他在檢閱三軍儀仗隊時一個名叫維吉達‧羅哈那(Vijitha Rohana)的僧伽羅族海軍士兵突然衝出隊列,舉起槍托猛擊拉吉夫‧甘地,甘地閃避,但肩部還是被擊傷。告別儀式只好由原來的35分鐘縮短至20分鐘,可見僧伽羅人的憤怒之情。1987年11月20日,維吉達‧羅哈那被控企圖謀殺罪被判八年監禁,但不久便獲釋。泰米爾之虎也認為協定是不可接受的,於是攻打印軍,可是泰米爾之虎不是印軍的對手,節節敗退,被迫轉入叢林打游擊戰。

1988年底,時任總理普雷馬達薩(Ranasinghe Premadasa)競選獲勝,出任新一屆總統。他以反對印度干涉斯里蘭卡內部事務著稱,甚至在7月29日拉吉夫‧甘地來訪時也沒有出席歡迎儀式。他堅決反對《印斯和平協定》,更不贊成印度向斯里蘭卡派駐軍隊,因此強烈要求印度從斯里蘭卡撤軍。1989年6月1日,普雷馬達薩發表談話,要求印度在7月29日之前,即印軍進駐斯里蘭卡兩周年的日子,撤走全部維和部隊,否則就要向印度宣戰。不久,斯里蘭卡政府又與泰米爾之虎達成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泰米爾之虎也要求印度撤軍,但印度反對撤軍,堅持只有通過兩國政府協商才能做出決定。

1989年11月,維‧普‧辛格(V. P. Singh)就任印度總理。鑒於干涉斯里蘭卡內政遭到失敗的慘痛教訓,新政府調整了對南亞鄰國的政策,將控制、干預政策改為睦鄰友好政策。1990年3月24日印度從斯里蘭卡撤走了全部印度軍隊。辛格政府向斯里蘭卡保證印度不再允許印度領土被用作反對斯里蘭卡的基地,也不會再派軍隊到斯里蘭卡維持和平,還保證不再支援泰米爾之虎的反對斯里蘭卡政府的活動。90年代以來,印度確實沒有再干涉斯里蘭卡的民族矛盾。不僅如此,印度還協助斯里蘭卡清剿在南印度活動的泰米爾之虎。1991年5月21日,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被暗殺後,印度政府對在本國活動的泰米爾之虎成員和當地的支持者進行鎮壓,迫使泰米爾之虎的海外活動中心從南印度轉移到英國倫敦。1992年5月13日,印度宣佈泰米爾之虎為非法組織。

印斯兩國關係得到明顯改善。斯里蘭卡總統普雷馬達薩曾三次訪問印度,尋求與印度發展友好的政治關係和經濟關係。雙方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並在氣象和其他科技領域開展合作。錢蒂麗卡‧庫馬拉通加總統上台後,印斯關係一直發展平穩。2000年,戰局對斯里蘭卡政府不利,斯里蘭卡曾經向印度方面詢問提供軍事援助的可能性,印度表示不會出兵或進行軍事介入,但可以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並倡議斯里蘭卡政府通過政治手段解決衝突。

儘管印度不再干預斯里蘭卡的民族問題,但對斯里蘭卡的發展前景還是十分關注。2009年5月19日,斯里蘭卡政府軍徹底消滅泰米爾之虎。第二天,印度外交秘書梅農和國家安全顧問拉納亞南就訪問了斯里蘭卡,他們向斯里蘭卡方面表示,印度非常願意幫助斯里蘭卡戰後重建,更願意長期幫助斯里蘭卡。此舉被認為是印度希望與斯里蘭卡的關係更密切,以抗衡中國對斯里蘭卡日益增加的影響。

 

(本文轉載自劉藝著新書《斯里蘭卡-印度洋上的明珠》,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ringvsapple 的頭像
    springvsapple

    springvsapple的部落格

    springvsapp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