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看過這部影片的介紹,知道大概是是在講甲仙地區的故事、有拔河、有新住民,但自己覺得最窘的是不知道它原來是部紀錄片。 MOD上架後,沒有特別期待點選來看,感謝老公一起陪我從頭到尾欣賞了這部出乎意料好看的紀錄片,也沒笑我又在那裏一把眼淚一把鼻涕。
故事的起源就是八八風災之後重創的甲仙地區,許多人的田和作物都被沖毀了,這裡變成了邊陲中的邊陲。
拔河,是最不需要太大場地和經費的運動,對甲仙國小的師生們來說很快可以啟動訓練,即使如此,也面臨沒有專業拔河道、孩子的拔河鞋是跟友校借來的窘境;第一次孩子們參加比賽得名回來,整個村落靜悄悄的,沒有人為這些孩子們喝采、家長陪同去比賽的少之又少。地方的有心人士忽然驚覺孩子們用他們的汗水和淚水重新要站起來,大人們卻步當一回事。第二次全國賽亞軍回來的時候,當地居民組成了歡迎榮歸大軍,孩子一下遊覽車,看見爸爸媽媽迎接著自己,累積已久的眼淚決堤,這些孩子如英雄般的被簇擁著遊行,社區的血脈突然流動了起來。
http://cheercut.pixnet.net/blog/post/32632637-%E7%B4%80%E9%8C%84%E7%89%87%E3%80%90%E6%8B%94%E4%B8%80%E6%A2%9D%E6%B2%B3%E3%80%91
紀錄片中多所著墨的,是一群新住民婦女的身影。有來自於菲律賓、柬埔寨、越南......等地的外籍新娘,在鏡頭前訴說著他們的故事。不只是導演的關注,其實地方的關懷人士一直持續為她們這些離鄉背井、身世多舛的女性們付出;其中有一段對遊客中心服務員媽媽的訪問:「你長期幫助這些外籍配偶,很有貢獻對吧?」她卻回答說:「我只是陪伴而已」。很中肯,幫助是站在將他們當成弱勢的立場,而陪伴則是打從心裡的接納她們、把她們真的當成自己人。孩子為著輸贏拔河,這些新住民在與命運拔河,紀錄片中每個角色訴說著他們的故事:與心愛家人離異的獨身中年男子、丈夫罹患癌症的外籍配偶、年輕就喪偶的外籍配偶、母親離婚後就拋下自己回大陸的孩子,導演或許慘忍地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但那更是一種壓抑之後的解放。
我很喜歡片中選用了「甜蜜蜜」這首歌做為一個象徵,柬埔寨外配說其實這首是柬埔寨民謠、拍攝者認為這應該是土生土長的歌曲、最後考證的結果這首歌是緣於印尼的民謠。這樣的旋律,充滿了許多人的鄉愁,歌究竟源於哪裡已經不是這麼重要了。此外,這些新住民婦女不但努力融入生存之外,還會自發性地為甲仙國小的學童準備營養美味的點心,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地方人士還為鄰近的幾個村鎮舉辦新住民家鄉菜總鋪師大賽,每個新住民都拿出看家本領大辦筵席,這一夜,台灣成了他們的娘家。
當地社教機構召集新住民婦女組成劇團,透過戲劇的演出讓新住民的孩子更加地認識他們母親的所來之地、母親家鄉的文化;好多的孩子看到媽媽在台上演出,臉上都露出了認同和崇拜的眼神,與母親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這些新住民當初糊里糊塗就來到了台灣,以為從此就有好日子過了,沒想到嫁到這個台灣的邊陲之地,根本也沒有享受過新婚的甜蜜。當地有心人士特地想辦法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之下為它們安排了一場婚紗外景,為他們除去心中的遺憾一圓這不可及的美夢,那一天,每個人都露出了最幸福甜美的笑容。
http://camerabest.org/wp-content/uploads/2013/08/%E5%9C%96%E4%B8%80-%E9%81%AD%E5%85%AB%E5%85%AB%E9%A2%A8%E7%81%BD%E7%9A%84%E5%B1%85%E6%B0%91-%E5%8F%AA%E8%83%BD%E9%9D%A0%E8%BE%B2%E4%BD%9C%E7%89%A9%E8%88%87%E6%89%93%E9%9B%B6%E5%B7%A5%E7%B6%AD%E7%94%9F.png
http://static.ettoday.net/images/388/d388550.jpg
http://matchbin-assets.s3.amazonaws.com/public/sites/358/assets/137732759515922013082414482715_70367.jpghttp://4bluestones.biz/mtblog/river065.jpg
原本看到是紀錄片後就不想繼續往下看,但楊力州導演就有這種功力讓你能看下去,流暢而自然,雖然是紀錄片卻有著劇情片的剪接和時空交錯鋪陳。近尾聲的一場拔河賽,呼應著惡水的肆虐,拔一條河,和對手拔河、和命運拔河、和夢想拔河、和現實拔河,身為台灣人,能夠欣賞到楊導演對邊陲的關注,最草根卻也最有生命力。
片尾拔河教練被詢問是否希望這些孩子未來能否記得他,他回答說:「記不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夢想以及前進的力量」,看到同業眼中所釋放出來的光芒,自己深感驕傲和抱持更多的使命感。
留言列表